今年在東華大學辦了一個活動,【分享帶替丟棄】每年畢業生有很多東西帶不走,最後是丟棄在垃圾桶
這物資是可以循環給真正需要的人有效利用,而我只是個傳承者,
一個互惠的平台,生活用品分享交流,分享自己不再需要的,找到自己需要的,這個活動是靠【你我】一同共襄盛舉,一同完成的。
我與學生合辦主題是【分享帶替丟棄】還有【棄物再生】計畫,我們找了生活達人,不是用現代綁死的利益來界定。
沒想到帶來這麼多美好的回應,順便讓學生認識申學考試以外的世界。
我們還有請很多在地公益組織來到現場挑物資。
也有一段故事文化上的差異:
大陸交換生來到我們的【你丟我撿】,即將要回到大陸的她,不知何時能再回來充滿人情味的台灣。
【分享代替丟棄】她找到一雙全新有質感的帆布鞋,
和三個手機殼,她說:[大陸出產帆布鞋都沒有這麼好的質感...
真感謝有同學願意捐出這麼好的鞋子讓她我到。]
我想這會是她在台灣要回到大陸最好的禮物吧!
你丟我撿不是只是【你丟我撿】,而且還是很浪漫的相遇~
也有放棄所謂一般認定的工作,去當農夫或一個生態村,來到這活動【分享代替丟棄】。
芭蕉纖維如何製作成堅硬的麻繩、教導在場參與活動的學生、教職員...等。
我們也找到不同方式內容的朋友來到學校,一杯咖啡,一個故事,
這一刻發現除了申學以外原來現在的學生很封閉,他們需要一個可以對話的空間。
活動當然我不可能侷限一個世界,我要的是全方位的、跨領域、創造,
事情發展即快速沒想到記者特地來才訪,沒多久廣播邀約....因此【分享代替丟棄】改變了國人對於【撿】的負面價值觀。
這個活動必須一直常常舉辦,我的期待是能像李安拍的胡士托風波一個有文化、資源、環境、人文的風氣。
因為這個活動,所有學校的人幾乎都認識流浪者,但是美中不足是真正與他對談過的很少,
除了支持他的學生還有默默在做事的老師們、教授看在眼裡。
對我而言在未來【分享代替丟棄】不是只在東華在各個大學都會出現。
基本上流浪只是個現象,
真正的核心是修行對我們而言並非外來的東西,
它反而是一種自我的探尋。
深入探究自我是為了找出傷害我們的什麼,
對我們有益的又是什麼——
生命中要找尋的東西,從不在身外之中。
現在教育很多都是混過去就算了,
很用功學習最後方向也是不清不楚
也不知道為了些甚麼。
一朵美麗的鮮花放久了會哭掉,
花開花謝大部分,講的都是滅掉的,
所以大部分人看到美麗的都說不要,
因為給的觀念都是無常,
其實這個人頭腦是有問題的。
社會動亂的問題來自人的矛盾,
要又不要變成裡外不是人,
從這個時代教育開始而成功的。
信仰又不夠認識死腦經一個,
沒信仰的也差不多。
目前時代不是以前這麼容易,
必須要有能耐很好分配時間,
如果沒有能耐事業固的好,
家庭不美滿,家庭固的好,
事業不能成功,
很多都是這樣支離破碎,
付出很多心力,可是不健康,所以要找到方法與巧領。
自己要站的住腳,
就讓現在和未來可以貫穿所有。
做甚麼像甚麼,是自己的興趣,盡量發揮
盡我們的本分不是固執。
能夠走得出去,不是一半一半。
讓自己的生命更自在來去自如,
這是一個方便的智慧不是目的,重要是快樂自在。
如果沒有能耐,如何成就變成博士,不是模擬兩可。
如何處使良善的因緣,藉由這個活動人須要好好的深思。
攝影 天使
編輯 帥鋒
2015 6/30 在東華大學